股市杠杆 全国托育宣传服务月(10):刷新带娃新姿势!解锁苏州普惠托育的“多元密码”_家长_昆山_艾尔顿
上午9点,昆山名俊豪庭托育园内,2岁的圆圆正在户外场地与小伙伴玩耍,圆圆妈妈实时收到了保育师发来的照片。同一时间,吴江区艾尔顿幼儿园托班的孩子们走进太湖雪蚕桑文化园,开启与蚕宝宝的亲密接触。下午2点半,苏州工业园区童元托育服务中心的孩子们,又见到了熟悉的医生阿姨——这是每周苏大附儿院的专家来进行生长发育评估的时间。
同一座城市,不同的“带娃方案”正在生长。苏州这座城市正让“最柔软的群体”,在多元化的托育生态中,感受同样的温暖。
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
昆山持续打造“安心托育”
“我们能提供40个托位,开园第二个学期就招满了。今年3月份招生结束后,陆陆续续有20多位家长来咨询、想排队等托位。”
作为昆山首家公办社区托育机构——花儿优育·名俊豪庭托育园于2023年9月投用,设有2个托班,面向2-3岁的孩子提供全日托服务,如今处于“一位难求”状态。
展开剩余91%在园长宋婷看来,能够赢得家长认可,源于园内的核心理念——家园共育。
“家园共育”体现在方方面面——入园前要进行家庭访谈,向家长全面介绍保育团队、服务理念等情况;入园后,每天定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状态,每月组织家长入园实地了解孩子日常活动;周末非入园时段,开展启蒙、绘本等亲子课程,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。
今年托育服务宣传月的口号是“普惠托育 科学育儿”,在宋婷看来,“育儿不能只育孩子,还要育家长。” 园方为此推出成长月报——每月用发展测评量表跟踪孩子进度,标注“无需焦虑”的未达标项。“不是制造恐慌,是帮家长卸下包袱。”
这家托育园的火爆并非孤例。
在花桥经济开发区,以“政府主导、品牌赋能、专业运营”为特色的公办托育网络正在织密——由区政府打造的“花儿优育”品牌旗下有6家公办托育机构,既包含名俊豪庭这类嵌入社区的全日托,也有更为灵活的托育形式。
走进位于花桥聚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花儿优育·花蕊屋,崭新的婴幼儿活动室即将在今年夏天迎接第一批混龄班的孩子,这里提供计时托、半日托、全日托等个性化托育服务,让更多居民拥有“家门口的托育园”。
“混龄不是省事,而是尊重发育差异。”宋婷解释了创新的逻辑:取消集体课,按发育阶段分组游戏、活动。同时,顺应“小小孩”更乐于与“大小孩”玩的天性,培养“大小孩”在与弟弟妹妹互动中的责任感。
婴幼儿活动室对面的综合活动室里,传来欢声笑语——托班正式开班前,备受欢迎的亲子课堂率先“登场”,孩子在家人的陪伴、老师的引导下,正沉浸在游戏化的课程里。
作为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样板,花蕊屋的顺利开出,得益于社区免费拿出用房,同时共享场地资源,用于开设老幼共育公益课程及亲子课程。
将“幼有所育”列为民生头等事,花桥经济开发区通过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与政策保障力度,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普惠托育网。
目前花桥共有公办托育机构6家,社会办托育机构19家,可供托位数1222个,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托位数6.57个,千人口托位数持续领跑苏州大市乡镇街道。
从花桥的社区实践扩展至全市布局,昆山正全力构建与城市能级相匹配的托育服务体系,为苏州托育服务多元化探索提供可复制的基层实践样本。
截至目前,昆山拥有托育机构178家,覆盖全市11个区镇,通过幼儿园开设托班、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、社区托育点建设等形式,可提供托位数9660个,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托位数4.5个。
此外,在建的昆山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规划托位120个,预计年内投用。该中心将利用昆山市妇幼保健院的专业技术优势,承担全市托育咨询指导、人员培训、产品研发设计、家庭养育指导及婴幼儿早期发展等功能,助力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。
近年来,昆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普惠托育服务工作,连续两年将安心托育工程纳入民生实事项目,持续增加托育资源供给、优化托育管理流程、打造托育服务品牌,推进“安心托育”各项行动落地。
社会力量创新
一位“三孩妈妈”的办托初心
“最开始就是单纯地想给自己的孩子找一个合适的机构。”13年前,沈晓萍像无数新手妈妈一样,在为孩子寻找理想托育机构时陷入焦虑。
“干脆自己办!”
这段“寻园记”成为她人生轨迹的转折点——她创办的艾尔顿成为吴江首家备案托育机构,接连获评江苏省示范性托育机构、苏州市示范性托育机构,受到区域里家长的广泛认可。
如今艾尔顿有3个独立托育园区、2个托幼一体化园区,托位总计262个,主要面向18月龄到36月龄的孩子招生。
而沈晓萍也从新手妈妈升级为“三孩妈妈”,她的三个孩子都在艾尔顿接受了托育服务。在家长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中,沈晓萍对托育需求有着深刻洞察。
沈晓萍将这份洞察转化为“生命安全x心理安全x照护安全+发展成长=家长信任”的方程式,并渗透进艾尔顿的方方面面——
硬件防护层面,各园区配备24小时监控、电子围栏、一键报警装置,装修细节严格落实防撞、防滑、防夹手设计。
健康管理环节,针对每一位幼儿设置家庭群,不断更新孩子各环节照片、视频,老师手写“一日情况记录反馈表”,详细记录情绪、餐点、睡眠、运动等细节。与医疗机构合作,为每个孩子建立“健康档案”,定期开展体检与随访。
在成长维度,艾尔顿通过入托前的发育评估,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、身体健康状况、带养情况等,精准对接语言、社交、运动等发展需求。“针对有特殊情况的幼儿,我们还设置了专业的感统课程,定期跟踪幼儿的发展。”沈晓萍补充道。
在满足“刚需”的基础上,艾尔顿通过创意美术、自然种植、社会实践等多类型活动,带领孩子们走进诊所、银行、农场,体验真实的生活化场景。
如今艾尔顿正在筹备乳儿班,将服务延伸至6月龄婴儿,进一步满足家庭需求。沈晓萍坚信:“以爱为名的托育,终将赢得市场认可。”
截至2024年底,苏州托育机构数达到1046个,其中社会力量主导的托育服务主体占比约60%。这一数据背后,是民办幼儿园托班与社会办托育机构的“双轮驱动”。
值得关注的是,苏州通过政策赋能与资源整合,正在培育苏康养·苏心托、东吴、艾尔顿、吴惠托、童元等一批本土化托育品牌。这些品牌以连锁化布局实现标准化运营,既回应了家庭对普惠优质托育的期待,更折射出社会力量在托举婴幼儿成长上的创新活力与责任担当。
医育结合的“童元实践”
从回应职工需求到制定行业标准
“当时我们做了问卷调查,83%的职工表示,如果医院办托儿所,他们愿意生育二孩。”
2019年,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调研员唐叶枫在与同事闲聊时得知,许多年轻职工因无人照看孩子而放弃生育二孩。
“医院应该办托育”这个念头在她心中扎了根。
6年过去,与苏大附儿院园区总院隔街相望的童元托育服务中心(以下简称“童元”),作为全国率先由医院工会自主运营的托育机构,不仅解决了医院职工的育儿难题,更将服务延伸至社区,打造出医育结合的“苏州样板”。
走进童元,医疗本色渗透至每个角落:保健老师由苏大附儿院派驻主管护师,园内所有工作人员上岗前需接受急救科、儿保科、新生儿科的培训,每月组织全员开展急救技能考核,确保规范操作。每周三,苏大附儿院专家前来评估在园孩子各项发育情况。环境安全方面,参照医疗级消毒、隔离要求,家具选材、辅食配餐均由医院营养科定制。
“我们收过最小的宝宝才5.5个月,必须用医疗标准护航。”作为童元项目负责人的唐叶枫如今全身心投入托育事业。她介绍,六年来童元累计服务400余名婴幼儿,收托范围以苏大附儿院的职工子女为主,辐射周边社区居民群众。
如今,不少托育机构采用“1+N”模式,即以一个核心园区为中心,联合多个社区服务点构建托育网络,实现资源共享与规模化服务覆盖。
在唐叶枫看来,童元是进阶的“1+1+N”模式,即“苏大附儿院+童元+N个托育点”,今年童元承接园区胜浦街道云溪社区普惠托育点的运营,同时在苏大附儿院景德路院区附近打造了童元·姑苏区金阊街道社区托育点,提供全日托、临时托、计时托等多种服务,满足家长不同的托育需求。
“很多人问我,孩子才6个月,就交给别人带,放不放心?事实上,他们不仅让人放心,甚至比我自己带得还好!”在云溪社区普惠托育点接宝宝的吴女士说。
作为苏大附儿院的职工,吴女士一直听同事“安利”童元。产假结束后,恰好云溪社区托育点启用,她毫不犹豫就把孩子送来。
童元的“野心”不仅在于解决职工后顾之忧,更在于引领行业标准化。
依托于苏大附儿院的医、教、研、防、人才及江苏省儿童早期发展基地、江苏省托育实训基地等优势,童元参与了江苏省《0-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规范》、苏州市《0-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质量评价指南》两个地方标准的制订,并编写了婴幼儿托育照护等丛书。
唐叶枫表示:“我们注册了‘童元’品牌,希望将医疗与托育深度融合的经验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。”目前,苏大附儿院正在积极参与筹建江苏省托育综合服务中心,计划通过课程输出、师资培训、标准制定等方式,带动行业整体提升。
托育服务的多元化实践,本质是对生命最初1000天的郑重承诺。
从社区嵌入式托育到医育结合,从社会力量创新到区域资源整合,苏州正以“幼有优育”为笔,书写对下一代的深情告白。
正如童元托育服务中心墙上那句话:“为‘自己’的孩子股市杠杆,开一所安全、健康、发展的托育园。”——这或许正是苏州托育生态最动人的注脚。
发布于:北京市当前网址:http://www.bltyb.com/yuanyoupeizihuangjinpeizi/396362.html
tag:股市杠杆
- 发表评论 (88人查看,0条评论)
-
- 最新评论